“用生物和物理知识探究鱼在水中生活”——季雨老师的研讨课《水中的动物》

发布时间:2024-04-23 阅读次数:
为积极探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在梅岭中学跨学科融合主题教研活动中,生物组季雨老师开设了一节研讨课《水中的动物》。市生物教研员刘满希博士和兄弟学校的同行参加了研讨。

640.webp.jpg
本节课以“扬州发布”公众号上的江豚小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水中的动物”,情境真实,贴近生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为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做出铺垫。

640 (1).webp.jpg640.webp (1).jpg640.webp (2).jpg

随后,以教材为基石,辅助多种模拟实验、探究实验、验证性实验、观察实验,帮助学生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观察并思索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观。

640.webp (3).jpg640.webp (4).jpg640.webp (5).jpg

在探究纺锤形减小阻力,以及鱼鳔控制浮力时,设计“观察纺锤形与非纺锤形在水中的阻力”和“巧用模型观察鱼的内部结构”两个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阻力、浮力等物理学概念。
640.webp (6).jpg640.webp (7).jpg

课堂上,结合探究实验,从观察出发,锻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能力,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动手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水平和合作意识。实验结束后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培养表达能力。
640.webp (8).jpg640.webp (9).jpg

最后,回归江豚教学情境,通过污水排放、蓝藻、过度捕捞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江豚是否需要被保护。鼓励学生为保护江豚等水中的动物建言献策,树立爱护水中动物的态度责任。

640.webp (10).jpg

整节课的设计紧扣“跨学科协同育人”的主题,综合运用生物学和物理学相关知识和方法,带领学生们探究了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分析解决了相关探究问题

640.webp (11).jpg640.webp (12).jpg

在研讨过程中,扬州市生物教研员刘满希博士和各位同行给予一致好评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本节课注重学科融合,渗透科学素养、结构功能观和适应观,情节设置合理,江豚收尾呼应较好,课堂实验设计丰富合理。实验材料、模拟鱼鳔实验和墨水实验可进一步改进,可增设讲解鱼鳔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