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问题小孩背后都有问题家庭
我的孩子为什么害怕直视陌生人?我的儿子为什么比女孩还爱哭?16岁的孩子忽然逆反怎么办?我的育儿理念跟公婆和丈夫都不一样,应该怎么解决?每个家长在咨询李子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个别的,但透过这些问题,李子勋说:孩子是家庭问题的一面镜子。在每一个问题小孩的背后,肯定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而“家庭关系”比“家庭教育”本身更重要,可能父母还没有觉察到这点而已。
孩子障碍源自家庭问题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障碍,都隐含着一种关系补偿,补偿幼时被父母欠缺的东西。父母不能从一个轴向来看待孩子,而是在一个横断面对孩子说: “你都这么大了,还……”
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家庭情景,父母总是通过一些否定性语言来评价孩子,当这样的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孩子会不加识别地把它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地真的发展出那些糟糕的个性。如果父母总是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欣赏孩子,孩子无意识间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这类现象被心理学称为语言的雕刻作用。经常埋怨孩子不好好读书的父母,是怕孩子不肯用功学习,这样的叮咛嘱咐会让孩子慢慢琢磨出,他要击败、控制、惩罚父母最好办法就是拒绝上学。一个平时学习很不错的15岁孩子,突然向父母宣布从今以后不再上学,这无疑是家庭里的十级地震。父母极度慌乱地带着孩子来请求医生的帮助。
在面询的过程中,我在父母眼睛里读到深深的震惊与挫败感,而孩子却心情平稳态度坦然地述说他的种种不适。他在人多的地方、教室或公共汽车上会感觉紧张、恐惧、呼吸困难,直至晕倒。这个家庭里原本强悍的父母变得十分可怜,放下架子小心地央求孩子去学习,孩子却坚持治好了病才能上学。就一般的医生来说,诊断孩子患有广场恐惧症是很容易的事,把不上学归因于孩子出了心理障碍,一方面让孩子不上学成为合理,另一方面使父母转为关心孩子的身体,改善了亲子距离。看起来是双方获益的事,却隐含着一种成长的损失。
狡猾的医生知道孩子不会那么轻易就放弃 “得病”获得的权利,私下里我们会 “夸奖”孩子的聪明,故意说我会帮助你从家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和孩子 “结盟”后,我们会提醒孩子疾病只是生活中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时间他很正常,暗示他学习治病需要齐头并进。同时,我们也会帮助孩子处理感觉层面的焦虑,告诉他感觉这个东西有很大的自我建构色彩,是人对环境的心理反应、焦虑感觉,你不说别人是看不出来的。我们极力把面前的孩子描述成快乐自主的孩子,直到给他创造出快活的心境来,而快乐的孩子会自己脱掉疾病的面具。
孩子犯错考验父母
——纠正孩子的错要先解决好父母内心的情结,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会那么有理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父母也是人。
要让孩子在错误中获益,家长们一定要避免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父母竭尽全力来预防孩子犯错,一旦犯错又竭尽全力让孩子避免受罚,以为孩子犯错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过。其实不然,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出差错,但好的教育一定把犯错看成是教育的良机,使孩子从犯错中获得成长。二是过度惩罚,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问题,凡事上纲上线,把事态说得很严重,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来纠错,使小错变成重大的心理创伤,犯错违规的冲动没有化解,而是被潜抑和深藏,成为一种心理情结,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与生存能力。
纠正孩子的错要先解决好父母内心的情结,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会那么有理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父母也是人。孩子的有些错误还会激发父母早年的心理创伤,无意识地想通过教育孩子去纠自己几十年前的错。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常常透视出父母早年未处理好的情结,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就能避免父母的过度要求。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遭受轻微体罚,不会形成长久的心理创伤;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凡事小心,一句不恰当的话,会让孩子记仇一辈子。应对错误的一般原则:孩子2岁前,父母不能责罚孩子; 2~5岁,父母对犯错的教育要顺其自然,多鼓励和肯定; 5~12岁,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学习社会规则和承担成长的责任; 12~16岁,如果孩子外向,心理承受力强一些,对错误的批评可以引入是非观念,对内向的孩子还要多注意。对道德、良知的培养,父母不要心急,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会变得善良与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