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兰香铸“师魂”
——追记高邮市车逻镇闸河小学教师徐善兰
“孩子们的英语课,千万不能落下,找不到代课老师,我马上出院回家,手术推迟几天不要紧!”这是她留给学校的最后一句话;“
“我下午还有两节课呢!”
1979年6月,徐善兰出生在高邮市车逻镇闸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寄希望女儿将来能像兰花一样纯朴、高洁,便给她取名善兰。从小就很懂事的徐善兰为帮助多病的父亲、体弱的母亲早日从繁重的农忙劳动中解放出来,毅然放弃了报考重点高中的志愿,被提前录取到泰州师范学校。1998年师范毕业,她被分配到本镇本村的小学任教。
闸河小学位于车逻镇南边的大运河畔,是一所不足80人的初级小学,只有一年级至四年级4个教学班级,
2010年6月的一天,正在讲台上授课的徐善兰忽然感觉到头疼,总想呕吐,她以为只是感冒,便没有引起重视。时间一天天过去,身体症状却一点儿也没有减轻,她怕家人和同事担心,一直隐瞒着病情,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为学生上好每节英语课。后来,她上课期间出现了剧烈呕吐,才终于在丈夫的强烈坚持下,不情愿地请了半天假去看病。而就是这样,一路上,她还在不停地嘀咕:“我下午还有两节课呢!”她怕花时间,坚决不肯做CT,草草做了体外检查又回去上课了。临近寒假时,徐善兰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记忆力明显减退,她强忍着疼痛,一面用胳膊支撑着讲台,一面注视着学生,继续讲课,没有让孩子们落下一节英语课……腊月二十六放寒假后,她再次去高邮市中医院检查时,才被确诊为脑肿瘤晚期。她的同事回忆道:“徐善兰本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她就是把学生的课看得太重了。”“工作期间,她头痛得厉害时,身体发冷,就晒一会儿太阳,又坚持上课;课上有时呕吐,也仍然挺到下课。”“学校食堂中午烧了洋葱炒鸡蛋,很香很香,但她却闻不到。”……她将自己的病拖了整整7个月,却也延误了最佳手术时间。
新年
“我要是走了,村里的孩子怎么办?”
徐善兰刚分配到闸河小学时,学校有20名老师。可由于是村小,加之就读学生数不断下降,教师走的走,退的退,到去年学期末,学校仅剩下8名老师。这8名老师中,徐善兰是一直坚守在闸河小学的唯一一位,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她这一守就是12年。
12年来,有许多好学校向她伸出橄榄枝,她先后至少有六七次机会,可以到镇中心小学,到高邮、江都城里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但是,她每次都欣然地选择了留下,选择了继续坚守在乡村小学的教学岗位上。
“她完全有条件进入更好的学校教书,而且她的丈夫也远在江都市工作,家里人劝过很多次,甚至还为此吵过嘴,但她仍然放弃了一次次机会。”闸河小学校长居维幸含泪介绍说,“2001年,曾有两位年轻女教师来到他们学校教书,只干了两年就离开了,从那以后,徐善兰就更不肯走了。”很多人对徐善兰扎根农村不理解,而
“我的课谁来代?”这是徐善兰在病重期间最关心的问题。住进上海华山医院治疗的徐善兰每天都跟校长、同事通电话,不谈病情,不谈起居,询问的都是学校开学和学生的课业情况。
校长居维幸清楚记得正月十三晚上最后一次通话,徐善兰很歉疚地说:“我到上海治病很突然,没有来得及写请假条,回去一定补上。”她还不停在电话里念叨:“
在闸河小学,一张老式办公桌,一张破旧的黄藤椅便是徐善兰全部的办公设备。她的学生们时常徘徊于办公桌前,放上一张卡片,摆上一束鲜花,大家诉说着、回忆着
“我要让村里的孩子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在短暂而富有挑战的12年教育生涯中,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徐善兰生前教的是英语,是镇上英语教得最好的老师,而早在六七年前,她教的其实是语文,在车逻镇颇有些名气。后来,因为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统一开设英语课。可整个小学只有不足10位老师,都不会英语。“她最年轻,也有些英语基础,其他人有的连字母都认不全。”校领导毅然把这份重担交给了她。这在徐善兰颇有些赶鸭子上架,可她凭着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玩命地开始了自学,后来竟成了镇上英语教得最棒的老师。有人把她的英语教学总结为9个字:备课巧、教学活、辅导勤。孩子们怕背英语单词,徐善兰备课时就多些幽默和技巧,孩子们上她的课也多了许多乐趣。当时,由于农村英语师资缺乏,徐善兰除在闸河小学担任英语教师,还分别到离家三、四公里远的上庄小学和太丰小学担任英语教学任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虽然是跑片教学,但徐善兰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连续五年期末检测都在全镇前列。
“念小学时,她曾经也是我的学生,勤奋好学,天生聪明。”提起徐善兰,闸河小学59岁的老师吴广海说,他曾经教过徐善兰两年的数学,别的同学不会的题目她都会做,布置的作业,她总能按时完成,从不偷懒,“她很努力,很好学,很勤奋,虽然是独子,但看不出一点点娇生惯养的痕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因为
为了孩子,手术可以推迟;生命最后,依然念叨着学生;扎根村小,12年来无怨无悔……徐善兰—— 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教育情怀,她让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她让我们再一次理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内涵与境界!徐善兰—— 一位好老师,她让初春的高邮大地上演了“千人告别”的挥泪场景,她让我们心中架设起一座令人仰止的道德“标杆”。尚“善”至美,高洁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