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扬州景,盎然诗心情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四月扬州景,盎然诗心情

——梅中少年与名家零距离

    温柔的阳光灿烂了绿杨城郭,清新的和风飞扬起满是憧憬的心。一行梅中少年,怀着满满的期待,坐在了日报大楼11楼的会议厅,等待在美景中流连,即将到来的舒婷等几位诗人的莅临。

    会场里人头攒动,我和同学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梅中校服,安静坐在会场中央,轻轻讨论着关于今天将要到会的诗人的作品,当然,焦点还是那位我们崇拜已久的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耐心等待,几位诗人极低调的进入会场,但也许是关注了太久,大家都知道了他们的到来,一下子爆出热烈的掌声,紧接着便是鸦雀无声。我看到旁边的几位同学的脸激动的微微泛红,他们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纸和笔,准备记录下面发言里的画意诗情。更有位女同学,估计是舒婷的“铁杆粉丝”,看见舒婷拿起话筒,竟找出新款手机录音!

    舒婷站了起来,原来她本也不喜欢发言,但因为扬州的景色,才忍不住想要出言赞美。对于扬州,舒婷说她是第二次来了,之间相隔了15年。记得第一次来扬州也是这个时候,一共呆了两天,天天都是烟雨茫茫茫,当时就很被吸引。那是的扬州和现在相差很大,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扬州几乎变得让她认不出来了,可是,还能看到她儿时的音容笑貌。扬州保留了这么多历史文化产业,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成熟、阳光,又看到了她从前的宁静,温柔与美丽。在扬州呆了二十几个小时太唐突了,以后有时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来细细“品读”。

    说得多好呵!“唐突”用得多好的一个词,敏感的女诗人那样轻的步伐都怕是惊碎了如镜的湖面,那是对美怀着怎样一份虔诚呢。

    这时,会场有人的手机响了起来,声音虽不大,但这毕竟关系的扬州人的形象啊,听众们都对他怒目而视。我赶紧小声提醒旁边开手机录音的同学,她朝我神秘一笑,轻微而不失自豪的说“我才不会丢梅中的脸呢,早就把手机调成振动的啦。”听了她的话,我深深为梅中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当然,这并不是个别,因为直到结束,也没有任何不和谐的音符从梅中的“阵营”里响起,在这里,所有的梅中人都小心维护着学校的荣誉,沉醉在诗人或热情洋溢,或清新悦耳的讲话里。

    四月扬州景,盎然诗心情。这次与名家的零距离接触,让我对故乡扬州多了份热爱,也充分感受到梅中学子的品格。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梅中的的未来,将如诗般绚烂!

 

初二(8)班 杨舒

 

 

    编者按

426下午,参加“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书画名家扬州采风团”的诗歌名家舒婷、陈仲义、梁平、林莽、子川等人来到扬州日报社,与扬州作家面对面进行了交流。本报小记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与名家们如此近距离,机会难得,爱好诗歌的小记者们非常兴奋,他们深受浓浓的文学氛围感染,更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

 

如歌题材诗浪漫,绚丽华彩谱诗篇

梅岭中学初二(9)班 郑澜

我爱诗,我爱读诗,品味它就像一泓清泉般清爽怡人,像一缕淡淡的茶烟萦绕在心头,拨动人的心弦,让我在诗的海洋中徜徉。我不仅与诗有缘,还与诗人有缘。那次我有幸与那些诗人们零距离地接触。

舒婷在《致大海》中说:“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当看到这句诗时,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起舒婷,一位女子,能够有着男儿的心胸与气魄,实在不凡。而看到她本人时,我却疑惑了——步履轻盈,清新脱俗,身上散发出来的都是属于女性诗人的那种飘逸、婉约,丝毫没有那首诗中的气魄,自己不禁充满了期待。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望着舒婷上台时的身影,这句《双桅船》中的诗句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暗自笑了起来,她的性格还真是多变啊,一会儿气势磅礴,一会儿浪漫朦胧,正如她的为人,私下里是个活跃分子,可在台上基本沉默不语。不信,你瞧,台上的她,随和地坐在椅子上,眼睛正视前方,如果之前不知道她的性格,还真会认为她是个文静内向的人呢。

诗人在人们的心中都是不落凡土,清高自赏的形象,其实不然。诗人是善变的,只有情感的丰富,亲近生活,触情于景,保持心中尚存的那份难得的宁静,才能写出令人落泪动容的诗篇,不是吗?

妙笔生花新境界,丝丝甘露沐心田。如歌题材诗浪漫,绚丽华彩谱诗篇。

 

萌出诗歌新芽的扬州垂柳

梅岭中学初二(8)班 杨舒

阳光温柔地涂满了城郭,和风挽起丝丝柔絮,吹散春天残存的几分料峭。仿佛是在夹道欢迎似的,路旁的杜鹃绽出嫣然的笑颜。这个季节的扬州美得不凡,自古而今总能让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也许正是由于他们,这座江边的绿杨城郭才是那么水墨凝香,一草一木,皆氤氲着诗情画意。

心随着棉布裙角一起飞扬,自行车骑得格外轻快。在会场盼望着盼望着,崇拜已久的诗人舒婷的文学讲座就要开始了。她微卷的头发扎成一个结,耳戴珊瑚红的耳环,配着同款项链,同色的连衣裙上披着一件乳黄色的披肩,像《致橡树》中的木棉一样内敛不失美丽,一下子吸引了全场人的目光。

舒婷接过话筒站了起来,她本也不喜欢发言,但因为扬州的景色,忍不住想要说出赞叹。对于扬州,舒婷说,她是第二次来了,之间相隔了15年。记得第一次来扬州也是这个时候,在扬呆了两天,天天都是烟雨蒙蒙,当时已被扬州吸引了。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现在的扬州几乎变得让她认不出来了,她看到了扬州的成熟、阳光,也看到了它从前的宁静,温柔与美丽。在扬州呆了二十几个小时太唐突了,以后有时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来细细“品读”。

听着舒婷对扬州朴实的赞美,不禁在心中想起她的诗句“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是扬州的景色让她破例发言啊。我的眼中仿佛呈现出一派瘦西湖上的烟雨蒙蒙,像湖上泛舟的船娘一样楚楚动人,款款的走进每个赏景人的心里、梦里。“唐突”用得多好的一个词,敏感的女诗人啊,那样轻的步伐都怕是惊碎了如镜的湖面,那是对美怀着怎样一份虔诚呢。所以我相信如果能成为湖边的一块石,也是无比幸福的吧。

如舒婷所说,扬州的确在变,不变的是它的诗情画意。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篇便是证据,那么多选择循着仙鹤的痕迹,在烟花三月来到扬州采风的文人便是不言的证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而因为从古代积淀下来的对人文美和自然美并重的观念,扬州人更珍爱所拥有的一切。

诗人的风采

梅岭中学初一(7) 高欣宜

星期天下午3,我有幸目睹了一代朦胧

派女诗人舒婷以及其他诗人的风采。

只见舒婷阿姨披着披肩,一脸微笑地在人群的簇拥下款款走来,瞬间原本沉寂的会场顿时掌声雷动,所有人的心情都变得十分亢奋,每个人都挺直了腰板,想要一睹一代著名女诗人的风采。除了舒婷,还有梁平,林莽,子川等。开场后,子川叔叔接过话筒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他妙语连珠,我们感觉听他讲演是一种享受。接着上场的是舒婷阿姨,她用她那动听的嗓音讲述了她来扬州的所见所感。从她那轻柔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对扬州的喜爱以及其宽厚善良的品质。陈仲义先生也发表了他对古代扬州诗词和现代扬州诗歌的评论。等到他们讲完话之后,一位老先生也为舒婷阿姨献上了自己的诗,这一幕把会场的气氛推到了高潮,使场下的我们心情十分激动。

5点钟到了,我与其他小记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充满着文学气氛的会场。这一次活动既使我们领略了大诗人的风采,也使我们懂得了只要努力,就能有收获。

              

眼前的舒婷

梅岭中学初一(8)班 童梦

前日,扬州日报开展了“青年作家培训班”活动,作为一名梅中小记者,我有幸前往参加,并从中收获了许多文学知识与启示。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在230分左右,作家舒婷露面了:淡红色的套装,合身得体,一副金丝框架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嘴角的笑容温和可亲。看到舒婷作家的打扮,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原来大作家并不是不苟言笑的,而通过之前主持人的介绍,我已经了解了舒婷老师:担任福建文联主席25年,朦胧派诗人。近几年开始写散文,诗歌《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

会谈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在请每一位作家发言时,主持人特意宣称:舒婷老师平日里是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今天破了一次例,舒婷老师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前几天就来到了扬州,这里很美,很秀丽,我们匆匆过了瘦西湖、个园,非常累但是很开心。”本以为舒老师会谈谈文学,可是她仅仅谈了谈自己的旅程,她的声音轻快、温软而明朗,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这时,一个女大学生起身向舒婷老师提出朗诵自己的诗作,舒老师欣然同意,于是这个女生大声朗诵起来:蚯蚓,你的生命短暂,却将它奋力化作最后的绚烂!舒老师点了点头,不错,很有潜力,充满激情!

时间很快过去了,人们渐渐散去,我奋力拨开拥挤的人群来到舒老师面前请她给我签名、留言,她沉思片刻,提笔写下几个清秀的字:前途无量,舒婷。最后我们共同合影,照片上的女诗人轻轻搂着一个怯生生的女孩,一脸平和的微笑。

 

雾里看诗

梅岭中学初一(8)班 鞠诗航

今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来到新闻大楼,听取中国著名诗人舒婷、陈仲义等人的文学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邀请了几位也同样热爱写诗的老爷爷,朗读了他们的诗篇。在抑扬顿挫之声里,会场仿佛是一个诗歌的交流会。有一位记者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声情并茂。对诗歌朦朦胧胧的我,忽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感情,哲理的字句里,包含着我还参不透的东西。可是诗的魅力,却将我捕获了,让我窥见它美丽的一角。

下午3点左右,几位诗人终于到达了会场,我的心中有些澎湃。梁平在解答问题时,似乎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他讲述了诗歌的联系与发展,而林莽则提出:“诗歌来源于感受,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他还说:“人活在世上,就是要怀有一个真诚的胸怀。我们不一定能成为一位诗人,但若有一个诗意的情怀,也就足够了。”此话一出,立刻博得满堂喝彩。

面对大家的互动,舒婷似乎有些沉默,当有人问道:为什么您会从诗歌走向散文呢……面对这些问题,我陷入沉默。然而陈仲义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的看法让我大吃一惊。他认为诗是“四动”,即情感上的感动、思想上的撼动、诗性思维上的挑动、语言经典上的惊动。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诗歌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了。

    

诗人咏扬州

梅岭中学初二(9)班 于飞

诗歌是古老的文学,从《诗经》起,诗歌这一条文学大河中重要的支流已在中国静静流淌了两千多年。诗歌是凝练的艺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灵动的文字早已将坚贞的爱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家乡扬州是一座诗歌之城,这是毋庸置疑的。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将心中美好的情感浓缩成诗行,让人在平平仄仄之中细品扬州之美。在这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我有幸能与舒婷等著名诗人面对面,共同品读诗歌的魅力。

无论是李白的豪放,还是陶渊明的清高,诗人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的特殊,而作为现代朦胧诗的代表舒婷,则以她那轻盈的步伐、灵动的身姿再次让我领略到了诗人所富有的独特的吸引力。在接受提问时,她说,一直以来,她不仅不接受记者采访,还不发言。可因为扬州的美,她破例一次,回答现场的提问,区区二十几个小时,一个城市的美景就让一位女诗人陶醉。她还补充道,明天原本走的,可是扬州那么多的美景让她目不暇接,所以特地再呆一天,好好品味这座城市。诗人的眼光是独特的,而这样独特的眼光又看上了一座城市,这必定是有原因的。最后,舒婷承诺回去后会写一些关于扬州的作品,为扬州做力所能及的事,这定是诗人内心的感触所作出的决定。烟花三月天,草长莺飞时,相信众多诗人对扬州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印象,并用笔将他们化成优美的诗篇。

扬州是诗人灵感的源泉,这一点我坚信。一个城市的复兴,需要以文艺做基础。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大声歌颂家乡吧!

       

诗之真谛

梅岭中学初一(8)班 陈辉

今天,我们扬州晚报的小记者们有幸来到了扬州日报大楼11楼的会议厅,听取著名诗人舒婷、林莽、梁平、子川和陈仲义的讲座。

来自四川成都的林莽先生讲:“诗歌是源于感情的抒发,是由感受得来的。”是啊,古代诗人谁不是由感而发,唐朝的李白、杜甫,李白有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伤感而写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面对“安史之乱”,面对都城的残垣断壁,不禁泪潸潸,从而写下了《春望》。

梁平先生说:“诗是来源于生活,只要在生活中细于发现,我认为就一定可以写成诗歌。”没错,我认为诗歌就是在生活中用心找出素材,贴近生活造就出来的,诗歌不能有点虚假,只有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来寻找真正之诗。

最后是陈仲义先生发言:“我们从美学之角度来看诗,从接受之角度来看诗,我提出四‘动’大法。1.感动,首先从感情方面;2.撼动,接着从思想方面;3.挑动,然后从诗性思维方面;4.惊动,最后从语言精典方面。”陈仲义先生的话,使我恍然大悟,诗歌是给人感动,个人撼动,个人挑动,给人惊动的四个方面。所以写诗歌,读诗歌应学会从情感方面、思想方面、诗性思维方面、语言精典方面来认知诗之真谛。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