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教学的一点实践和思考
王萌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非常明显地,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体、自主与有效参与。而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刀切”,对一些学生是“拔苗助长”,对另一些学生是“削足适履”,不能很好地在集体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激起参与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课堂上,第一层次的学生必须理解苏轼词的风格,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词的意境美。第二层次的学生理解苏轼词的风格并能与其他学过的词人的词做比较。第三层次的学生只要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即可。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的教学,在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感受时,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订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出的分目标: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2、身临其境,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3、将心比心,通过第三者的内心揣摩和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进而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操。
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基础按分目标选择。这样做,分解了学生悟“内心”的难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满足优等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二、训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能同一标准,则势必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激发兴趣,提高整体水平。
1、课堂教学中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训”要有价值,课堂提问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问得“合时宜”能燃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其思维的流程,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步达成同一训练目标。所以我尝试采取了让中等生回答、优等生点评、补充、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去质疑、认同的方法。
例如: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让学生画出“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意图,更好地、更直观地理解新闻的主体内容。 交流示意图时,教师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到黑板画图,他画出渡江的示意图。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进行解说。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后巩固训练
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设计“练”时有所侧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我布置作业时,紧扣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分层递进,采用“1+X”制,也就是第一题要求全体学生必做,包括第二题以后的各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选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例如:教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设置这样几个爬坡似的练习题:①、(巩固题)要求学有困难的学生找出这篇新闻的结构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想一想,它们一般位于新闻的什么位置;②、(提高题)要求中等生想一想这篇新闻是怎样以简洁的语言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壮阔的场面的,进而体会新闻的特点;③、(发展题)要求优等生根据所学的新闻知识,以“新学期新面貌”为标题,写一篇报道开学第一天情况的新闻。
这样的设计,第一层次的学生觉得作业有挑战性,能提高自己。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觉得作业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时交。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三、评价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参与的乐趣。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为前提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金矿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 自信心。
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一但达到分目标的要求,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会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又如: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对平时少发言的,只要有说(不管对或错),就给以掌声鼓励,让学生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促进学生相互讨论切磋。
其实,说到底,语文学科的分层就是要给更多的学生课堂思考、说话和成就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问题。因为这里所谓的分层只是老师心理的尺度,学生自己并不清楚。 比如,有的题目问下去,明明是准备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的,可偏偏有些基础不太的同学很积极地要求回答,让他回答吧,他实在答不好,一次两次多次的受挫就让他丧失了成功感。还有基础较好的同学有时更乐意回答他不费力就能回答的问题,长期以往也有可能会让他们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就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在课堂上以及课后练习上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也尽量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但是考试评价的标准是一样的,我们给予了他们鼓励和肯定,可考试结果与好学生的差距仍然是存在的,仍然在打击着他们,以至于有学生来问我:“老师,我上课问题回答得挺好的,作业也认真做了,怎么成绩就赶不上别人呢?”我真的难以回答,我不能说:“以你的能力考到这个成绩就已经是成功了”,这样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在区别对待他们,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是更大的伤害。
以上是我在分层教学中所做的一点尝试和困惑,有不到之处还恳请在座的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