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中推荐
也谈教育学生过程中艺术的批评
邗江区实验学校 赵海军
表扬激励在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曾经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表扬的力量》,文章发表后曾经收到好多老师的来信,他们说很有同感:一些本来调皮的孩子通过表扬激励,还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似乎对所有的表扬和激励也已“不屑一顾”,有的孩子好像还很“世故”,大有看出老师的“伎俩把戏”,更有甚者大有“看破红尘”之感。对这样的学生犯错,大部分的老师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使用教育的另一个手段——批评。批评是老师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常用手段,有时严肃的批评确实能够震撼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耻辱感和上进心,从而达到良好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有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因批评教育而不能接受,采取过激行为:如与老师顶撞争吵、离家出走,甚者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每当我看到老师和学生在争吵、或者听说某某学生因被老师批评而轻生等极端行为,我就在想老师们在使用批评这一手段时候是不是更应该掌握一些技巧和艺术呢。
当下的学生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独行独往,个性张扬,自尊心强。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却很脆弱,禁不起打击和批评。为此,已经不能用过去老师教育我们的那套办法来对待今天的学生了,因为教育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教师更多的是要研究孩子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期待和愿望;与他们在心理上相融、感情上相通,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在批评中做到相互理解和体谅,把可能发生的消极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才能将批评转化为积极因素,达到规范学生言行,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未来的目的。
笔者根据自已的工作实践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思考,认为老师在批评学生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一、冷静面对、全面了解是批评教育的前提
一些老师在听说自己的学生犯了错误以后,尤其是那些屡次犯错的学生,他们的第一感觉是非常的生气、恼火。如果这个学生此时又正好又在你的面前,可以想象老师此刻的批评一定会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在气头上老师还会不顾学生的情面说一些过激的话。这样的工作方法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甚至还会导致“冤假错案”。
上个学期我做高三美术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叫李刚(化名)的学生,父母离异,自己和母亲住在一起。他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在没有教他之前我就早已耳闻。到了带他们以后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他是大错常犯,小错不断。记得有一天下午,语
这件事情使我思考很多、启发很大,我深知一切的批评都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到批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这样学生也才会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否则真的会出现以上的那一幕。当然也会有个别的学生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会不承认自己的错。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也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反而让其觉得可以瞒天过海,反复犯错,甚至是变本加厉。只有掌握了事实发展的前因后果,批评才会有针对性,其效果才会更好,学生也会心服口服。
二、始终维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批评过程中的关键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部分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严厉的教育,一些有伤学生尊严、人格的话和行为,主要还是想激励那些犯错误的学生,让他知耻后勇。教育目的是正确的,至于教育方法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但学生长大后会理解的等等。这种教育观念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才导致“好心不得好报”结果,在教育过程中反而使自己陷入苦闷,认为学生不理解自己。
随着社会进步,现在独生子女中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事实上后进生的自尊心更是强于其他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也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由于他们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他们的人格甚至多次受伤,有好多学生带着叛逆的性格,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当我们知道问题的所在之后,我们就应该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要学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要以平等的关系来共同探讨、解决目前的困难,当然讲求尊重也不是不讲原则,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我的意思是既要重感情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又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如果我们真心的来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他们也会从内心深处理解你的教育,从而化作行动去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记得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的比喻:对学生的爱就像你对大山喊“我爱你”,那么大山会回应“我爱你”;反之你喊“我恨你”,大山也会回应“我恨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就是我们如果尊重学生,那么也就一定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回报。
三、切忌思维定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候,会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那些后进生没有办法改变了,而且会把以往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股脑的倒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差生”、不可救药的“后进生”,这些做法会对那些试图改变困境的后进生来说,其打击是非常大的,很可能会把他们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熄灭。这些自尊心非常强得学生往往会叛逆、走极端。可能会感觉老师跟自己为难,于是这些学生也会有意识的
人们常说“教之有法,育无定法”。但有一点则是相通的,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都必须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批评教育是育人的一种策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会正确运用,尽管我们的批评有时会严厉而又深刻,但如果我们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一定能理解老师的良苦与善意。掌握艺术的批评与恰当的表扬,必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全面而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