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倦怠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王振宇
偶然拜读朱永新教授《指导教师走出职业倦怠》一文,思想受到强烈撞击。作为有十五年教龄的我有感而发,也肤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走出职业倦怠,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正如朱永新教授分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以下两种:从表层讲,是教育应试主义与市场主义合谋的结果。应试教育对竞争的病态强调,导致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亲子之间、知识与生命之间乃至于自我的分离,让师生陷入“囚徒困境”而不能自拔,使教师一天天地被格式化,丧失了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询。从深层讲,则是中国超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对人的异化。随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现代化的物质进步加强了物对人的控制和重新塑造。教师也在这种市场文化对人的塑造中日益丧失了对生活、自我以及未来的感觉与把握能力,日渐陷入恐惧、烦躁、孤独与焦虑之中。
面对职业倦怠,教师应如何应对?
我认为教师需做到“六个学会”。
一、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而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
二、学会分享。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意味着努力创生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再次,意味着对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最后,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
三、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宽容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也能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四、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差异、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我们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五、学会选择。教师须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六、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教师学会创新,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做到“六个学会”,这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走出职业倦怠标尺。做到“六个学会”,我们就会把教师作为事业,把教师职业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做到“六个学会”,我们就会把教师作为志业。把教师职业视为宗教,为意义之旨归,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对于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信念,会驱使我们通过学生的卓越发展,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扩充。
作者简介
王振宇 男 本科学历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靖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教科室主任,历史教研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