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的五种写作方式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一、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就是将几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自然分出是非标准来。
   
王楠老师在《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老师的课程文化差异》一文中,通过三个国家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孩子画苹果的事例,就是在比较中对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象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象苹果了。
   
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从三国老师的课程故事所描绘出的课堂场景看,中老师、日本老师和美国老师各自课程故事中隐含的课程文化和理念差异非常显著。
   
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学习,外部操作学习,看不出内部操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操作过程。
   
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张扬个性,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操作过程非常鲜明,不关注学习结果。
   
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不同的课程故事塑造着本质迥然的国民性格。中国千人一面的"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激活人的创造潜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
运用比较法行文,由于对比鲜明,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得到较为深刻的印象。较之一般的平铺直叙,这种方式是很新颖的。

二、陈述式
   
所谓陈述式,就是客观地陈述一个事实,让读者自己在客观陈述的事实面前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来。
   
请看裴重生老师《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1999
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位教师、学生参加,其中教师208人,学生202人。我国从北京、西安、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和9名学生参加这次活动。
   
联欢活动历时6天,先后开展了五项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请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208
位教师认真思考,积极作答,都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理方法是: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法是: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的处理方法是: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的处理方法是: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法是: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
   
俄罗斯式的处理方法是: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的处理方法是: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法是: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b.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之后,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送给参加活动的202名学生,请学生们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
    
主持人说,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批评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的批评教育带有游戏性质,学生不怕、不难堪。
    
可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应该是在游戏之中的教育。
    
陈述式的优势就是用事实说话,只要把事实摆出来,自然读者就会看出结论来。象本文中,作者把各老师的做法都客观地列出来,而且把学生的结论也公布出来,这样什么方法是好方法已经十分清楚了。

三、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交叉进行,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问题讲清楚。
     
如《绣洞成花》这篇随笔是这样写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与丈夫离了婚,带着女儿生活。有一天,女儿学校里要搞一个文艺演出,能歌善舞的女儿被选中,要上台表演。别的小朋友都买了新衣裳,而她亲手给女儿赶做了一件,穿出去竟然盖过了所有小朋友的风采。女儿很开心,演练也更加认真,可是在临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女儿在台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膝盖处破了一个大洞。当女儿害怕而又委屈地告诉母亲时,母亲并没有批评年幼的女儿,可是要重新赶做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
    
年轻的母亲在破了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既遮盖了破洞,又增添了美丽,伤心、失落的女儿又快乐起来。母亲看到女儿在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时,眼里噙满了爱的泪花。
    
这位年轻的母亲用她的智慧给破洞处绣上了美丽的花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衣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那个破了的的处理。
在教育中对待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呀!学生总有这样那样的小错,就如同一件衣服上会出现一样,而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它呢?衣服上有了洞,不补上难看;对于学生的过错,同样要及时处理,而且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就象那位母亲,要是胡乱地用一块什么布给补上,效果也不好。
   
有一位警察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一大早,他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看自行车是不是超速了。骑车人没有发现警察。警察一看测速仪打了个愣:不对呀,这是汽车的速度——这人把自行车骑得和汽车一样快!骑车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被拦了下来。车手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他告诉学生,违规了,要罚款。学生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
   
不久,那个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这个俱乐部培养过许多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了警察测定的时速。

4
年以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
   
学生骑车超速是错了,但那位警察并没有按常规处理了事,而是采取了智慧的举措,从而给那位学生成了全国自行车赛的冠军,并拿到了奥运会的金牌。警察的智慧就表现在,能理智地提取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引导,进而收到特别的效果。
   
可以这么说,对于学生的错,如果只是武断地凭自己的认识就下结论,就很有可能也使自己也陷入荒谬的错误之中。而要能够冷静思考,想出高明的应对办法来,就会柳暗花明
    
在英国,两所学校之间正进行着一场足球比赛。有一位少年,他刚刚喜爱上足球,而且集体荣誉感极强,因为缺乏比赛经验,直到比赛将要结束时,他才被允许加入比赛。一上场,他便忘掉了不能用手碰球的比赛规则,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倘若要想自己的学校获胜,就必须在几秒钟之内把足球踢进对方的球门。他完全兴奋起来,把球抱在怀里,在满场的一片惊讶声中全力向对方的球门跑去。
裁判和选手们全都变得手足无措,呆若木鸡,眼睁睁地望着他。观众们却被这为了学校集体荣誉而忘记规则狂跑着的少年所感动,并变得兴奋而激动起来。人们全体起立,报以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这起事件非常出名,以致人们不记得那场比赛中发生的其它事情。
   
不久,英国便诞生了一项新的国民体育——橄榄球,并且竖起了这样一座雕像。
   
按理说,这位少年的是明显的而且是比较大的,但它的出现因有着特殊的背景,因而能让人异常兴奋且能十分理智地对待它。少年的,错出了一项新型的体育项目,这偶然之中,似乎也有着必然,就是你要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一旦艺术地被掩盖了,就会出现神奇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奇迹。
   
本文所要阐明的一个道理就是在教育中要巧妙地利用,这是教育的艺术。三个小故事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通过议论将三个小故事串成一体,既感人又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联想式
    
联想式,就是利用联想的相关性原理,在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教育事件上去。
   
周夕中老师的《搬回那些常春藤》: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她把两小束一样的常春藤分别栽在两个相同的花盆里,给两束常春藤相同的阳光、相同的水,但不同的注意力。她把一束常春藤放在厨房里的柜台上,让它远离师生的注意,而另一束放在大教室的壁炉架上,然后对她的学生说:在今后的第一天,我们都将对着放在架的这束常春藤唱歌,我们将告诉它我们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的美丽。我们将用我们着意关怀来滋润这束常春藤。
   
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令老师和孩子们大吃一惊。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细又长,病蔫蔫的,而放在教室里的常春藤则长得油亮亮的。为了把这项实验更推进一步,她将两盆常春藤作了调换。又过了四周,它们就分不出彼此了。
实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关注竟引起如此大的差异。连常春藤的成长都渴望善意的关怀,更何况成长的孩子?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待品德不良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些教师缺少的是关注,缺乏的爱心和耐心,缺失的是教育的民主和公平。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们首先要做是到原先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那儿收集学生资料,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总有部分学生成了被放在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他们的言行、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很难能被关注,而那些被老师视为思想品德优秀、成绩优秀的宠儿则成了课堂和各种活动中的主角,表扬、奖励非他们莫属,荣誉更是他们的专利。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关爱下,这些优生显得越发优越。相比之下,班级里那些不受关注的弱势群体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沉默寡言,要么特立独行,消极地对待学生和生活。他们的内心感受不会被在乎,他们的自尊不会被顾及。试想,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怎么能面向全体?怎能实现教育公平?又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都施以情意绵绵的师爱——似春雨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播撒,均匀漫布。谁不梦想成功?谁不期望鼓励和赞誉?尤其是班级中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这种博大深邃的师爱,需要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享受更多的关注和期待。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或许,在给他们自信的同时,会催生出一个个人才,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为人师者,还是让我们一同去搬回厨房里的那些常春藤吧!
联想式写法是先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由头,而后生发出联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先前的叙述要能为后面的议论服务;后面联想到的一番道理要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两者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油水分离。
   
联想式的好处就是能使说理形象化。

五、反思式
    
所谓反思式,就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批判。
    
下面我们来看陈敏聪的《莫把错误当个性》:
   
曾几何时,教师们在谈到个性时,总以冰融化了变成什么?为例。说是回答变成水或变成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听者无不为之摇头叹息,俨然一副专家模样——惟一有灵性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致命一击,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呜呼!
   
在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笔者无意评价这位教师的功过是非,相信教师们随手翻翻手头的教育报刊杂志就可发现,个性已经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目皆然。当然这些理论本身并无罪过,甚至还可以说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的确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但是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为了不充当扼杀学生个性刽子手,怕天才在自己手上夭折,于是,有些教师便有怕草绳的味道了,在对待学生的发言时,不管结果如何,总是微笑鼓励,更有甚者,还将一些错误个性”“尽心呵护,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改中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莫把错误个性。一味地迁就,一味地放任,并非新课改的初衷。否则,随着教师底气的失去,接着失去的将是知识的真谛!
   
保护学生个性并不就等于无原则地承认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要有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标准;而在当前,这种现象在许多教师的心中还有模糊之处。所以作者的反思带有普遍性。一般而言,反思类的随笔所反思的内容就要求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愿大家从现在起,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凝聚成文字,"我手写我心",每天,每周挤时间写一点,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将在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