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今年根据教研室的安排,要开设一堂市直公开课,课题为《台阶》。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这堂课上得既传统又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备课方式上要首先改变。以往我们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备教材,认为讲清所有的知识点就会大功告成。而事实上备教材只是备课的第一基础要素,把这一点做好只能是教参的同步翻译,教师只是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认真研究了“四变三结合”理论之后,觉得在备课阶段对学情、对学生认知情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把握的确很重要。其实备学生就是要求我们能从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以老夫子摇头晃脑的姿态面对学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的特点,要有蹲下来与学生在同一视角看问题的勇气。
说实话,在刚刚备这篇课文时,我一心把思路放在了出新这个层面,以上的一些理论被我抛在了脑后。一开始我设计了“艺术人生”访谈的形式,想先通过“我来show宝”这个环节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初步感知“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然后通过访谈提出疑问进一步深入“父亲”内心。想通过这样一个形式串联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思路确定下来后,我自己还颇为得意,于是信心满满地去试讲了。可是实际效果却很糟糕。首先,因为这篇课文很长,要在一堂课以内学习完本来就有难度,而我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是需要层次和梯度的,我在备课时仅仅用了一句简要的情节概括就结束了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大部分同学还云里雾里就稀里糊涂地进入了第二环节了。第二,在访谈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相关内容置疑。学生对课文本来就没有很好地把握,而又因为课上时间有限,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深入置疑就更无从谈起。所以学生当时的反应很淡,甚至有些木讷,提出来的问题不是边边角角不着边际,就是不知所云。当时我真的恨不得替他们说出来,更恨自己没有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没有考虑一这些具体的细节。
一次失败的试讲让我彻底清醒了,备课要备学生,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决不是放在嘴边的一句空话,它的存在的确有实效性。带着失败的教训,我认真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第二次备课的时候做了相应的改动。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梳理课文内容的环节,以台阶一节一节向上来反映“父亲”为造台阶所做的准备。这样一个之前我认为太简单、不需要考虑的环节在第二次试讲时让课堂一下子就变成了学生的课堂。生在这个阶段立刻活跃起来,似乎他们的信心也充足了起来。第二,在访谈的环节,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预习,鼓励他们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以小纸条的形式收上来。这样既确保了是学生自己的困惑,又避免了课堂的不着边际。第二次试讲的事实证明,由于课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看课文,他们的提问既紧扣了文本,又融入了学生的个体理解而有了深度。
当然了在第二次试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备课这个角度,我自己认为较之上一次是比较成功的。这次备课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备课时,将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的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将激励和促进我将成功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教学成为更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