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18课《做情绪的主人》,涉及喜怒哀惧四种情绪、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以及影响情绪的因素三大板块。其中第一、二板块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文内容较为简单,通俗易懂;第三板块内容相对宽泛,学生限于经验限制,想要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在备课方式上多在第三板块内容上下功夫,却发现教师过多的说教吃力不讨好。因此,根本“四变三结合”原则,我改变备课角度,将“备教材”、“备学生”和“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将这一课上得较为成功。
第一板块:喜怒哀惧。
备课思路:备教材,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教材上课文内容相当简单,用四个事例分别引出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理解障碍。备学生,既然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吃不饱,那么教师就应该补充一些内容喂饱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他们自己拓展本部分的内容。
最终方案:本部分,我先根据书上的四个事例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然后根据《三字经》将“四情”拓展到“七情”,所谓“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从七情中巩固“四情”,作为本课的导入。接下来,我将喜怒哀惧四个大字写在黑板上,先后进行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给情绪画像(每组一个代表性的情绪,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一个是写情绪相关词语(用竞赛的方式看每组能写出多少本组代表性情绪的相关词语。比如喜,喜笑颜开、开心、哈哈大笑、欢天喜地之类)。这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的情绪画像往往成为点燃课堂气氛的烛火,Q版漫画式的画像令人忍俊不禁;第二个活动则既考验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与团体协作能力,又为我下面的环节打下铺垫,效果很好。
第二板块: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
备课思路:备教材,教材要求学生能够辨别哪些是消极情绪,哪些是积极情绪,并了解不同情绪对人的不同影响作用即可。至于消极向积极情绪的转换内容,课文虽有提及,但由于第18课有专门章节探讨这个问题,所以属于一带而过的内容。因此,这部分课文内容看似艰深,实则浅易。备学生,学生对教材的理论部分理解可能会有些语词上的障碍,但若适当引导,从抽象到具体,再结合学生的体验,就容易让他们掌握。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教师要尽可能贴近学生心理体验与生活经验,将他们的实际经验与书上理论内容联系起来,容易达到较好的效果。
最终方案:将第一板块第二个活动效果延伸下去,从抽象到具体,这就是我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之所在。比如从一个抽象的“喜”,分解出“高兴”“喜出眉梢”“手舞足蹈”“喜极而泣”,学生很容易从这些具体形象中体会到积极情绪含义,以及感受到积极情绪给人的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而理解课文理论内容。反之,消极情绪也同理。此部分花费时间较少,即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板块:影响情绪的因素
备课思路:备教材,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二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在不同情绪下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第三是影响情绪的因素。难点集中在第一、二点,第三点属于一带而过的内容。备学生,虽然教材上说明这部分属于难点内容,实际上对学生来说理解教材的字面意义并不难。第一个内容教材用一面对同一个半杯水,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还剩半杯水”这副漫画,很容易就让学生了解了理论内容。但是学生的问题在于看漫画明白,但转到其它情境中可能就糊涂,也就是说需要教师的引导拓展来达到举一反三,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既然要拓展,那么选取怎样的拓展材料好呢?教师选用了通俗易懂的小令来进行内容拓展,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引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最终方案:“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在黑板上写了两首小令,一是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二是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两首词都是意境优美,简单易懂,词人也为学生所熟知的。在对词意境的分析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出“面对同一个场景(落花),李煜是一悲到底,始终处于消极情绪中,而晏殊则是由哀转喜,经过了一个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的转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更深一个层次上理解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时,又通过提问“为什么李煜和晏殊会有不同的感受呢”,简单介绍两人不同的身世背景,使学生理解影响情绪的要素“个人的身世、社会地位”等,为“影响情绪的因素”这部分内容作铺垫。然后,再通过书上小字部分对李白两首诗的注解使学生理解“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在不同情绪下会有不同的感受”,再次引导出“个人的境遇”是“影响情绪的因素”又一因素。最后提问,顺次总结出所有“影响情绪的因素”,完结本部分内容。
通过这次对教材结构分析,改变备课角度的三结合方法,我觉得该部分的三结合方法严密而有实效。就像一条河的两岸,备教材是教师的理论准备,是河的左岸;备学生是教师的实际准备,是河的右岸;而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则成为连接左岸右岸的一座桥,使教学既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深入浅出,使学生在各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中获得体验,上升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