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学习杜郎口语文教学方式有感
张春梅
副标题中之所以用“方式”,而不用“模式”,总觉得“模式”过于僵化,而“方式”,多了一些灵动之态。杜郎口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具有灵性的,套用济南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的话来说:“我们重视教学结果,但是,我们更重视过程,更重视倾听花开的声音。”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已经几乎快沉浸在应试教育中的人来说,来到杜郎口,感受杜郎口,感受到了教育的别样洞天,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稍微夸张一点说,感受到了教育教学的“世外桃源”。
如同我们学校拥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四变三结合”一般,杜郎口中学也有着他们的办学宗旨:“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我真切感受到杜郎口语文教学的独特高妙,真实体会到教育教学的以人为本。
他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别样的。课堂“线条”相当简洁,学生发言相当主动,表达的声音相当洪亮,流程节奏相当有序。他们追求着同学们能够“人人自信,人人参与,人人精彩”。人教版《斑羚飞渡》一课主要讲一群面临绝境的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毅然选择了牺牲自我,架起生命的桥帮助其他斑羚跳过断崖的故事。教师主要教学环节为:识记生字词、概述故事情节、分析斑羚形象、畅谈阅读感受。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并不见优势。他们课堂的绝对优势体现在学生的表现力上,我尤其对学生的大胆直率的表达赞叹不已。我们私下里善意地笑说:“不管回答对的还是回答错的同学,他们的声音中都充满了理直气壮。”我看到的是纯朴、率真、还有一些的自豪。看着他们那些在四月的春风中依然面颊呈现“红萝卜丝”的纯真的脸,我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我的感慨:可贵。
在这里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声音占据了课堂的“大半壁江山”。课堂中你感受不到老师的精彩,扑面而来的是学生的大胆、踊跃和直率的分析、见解,虽然有些略显幼稚、或者稍有偏差,但学生的生龙活虎、跃跃欲试已经让你无暇去顾及审视不足之处。课堂之后,你才发现,课堂中的“无师”状态恰恰是杜郎口课堂教学的高妙之处。我当时联想到招数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其实,这一切
他们的“预习课”是与众不同的。更确切的说,我们看到的课,是自主学习后的“成果展示课”。但这一定不是我们通常展示课的作秀,我看出了他们的训练有素的惯性,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有效性。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他们都有正儿八经的指导性预习课。预习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全部同学主要共同完成这么几个任务:1、积累自己自学已学会的知识;2、写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3、围绕文本自己进行创作(小写作);4、发表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质疑)。
在独立借助辅导书完全之后,班级30多人分为成6个小组,一组负责一个专题,一组一个小组长。他们的小组长有着老师不可替代的小组指导作用。由小组长牵头组织,着力深入探讨研究。他们负责检查、督促和帮扶。我们已经有点淡忘了的学生“一帮一”,成为了杜郎口中学联系同学之间的很重要的纽带,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冷漠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这样,在课堂上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成果、人人有展示、人人能精彩。我课前看了他们的预习记录本,确实,有些孩子的本子在上课之前已经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点评。
他们的课外活动也是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傍晚第四节课的时候,在校园里不大的绿化区,那里有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是“生物观察队”、“卫生管理队”等。其中有一个“作文兴趣小组”。乍一看,我甚至觉得这样的形式,简单一点说,是赔了学生玩儿,但是玩儿得很认真。
老师操作极其简单,要求大家以“黄昏”为场景,讲述一个让自己记忆犹新的片段或者故事。小组成员三个年级都有,总共8人,6个男生,2个女生。有一个男生,讲述黄昏中母亲和自己相处的片段,认真而投入;有一个孩子甚至即兴写诗,抒发情感,诗歌很一般,是简单的“模仿秀”,但是,诚恳、专注、大气的态度,令我欣赏、赞叹,甚至有了羡慕。
呈现在我面前的杜郎口,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场景中一个新的画面,我个人认为是动人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他的魅力来源于学生那从骨子里甩出来的对学习的积极投入的态度,纯真质朴性格,大方得体的展现。
他们那里的空气并不清新,但是,杜郎口教育教学场景荡漾出来的气息,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立于应试教育之外的,“含氧量很高”的素质教育新气象,让人欣喜而赞叹。
我不由反思: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效益的最优化?
应该说,杜郎口之行,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