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梅岭中学 杜稼勤
[摘要]在升学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校园内的学生们渐渐地缺少了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活力,学习上也各自为阵,疏于交流,犹如潺潺流淌的小河被拦腰切断,而使原本欢腾的群体变成死水一潭。这种 “断流”现象弊端重重,但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可以扭转的。本文揭示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
[关键词]断流;现象;危害;扭转
一、“断流”现象
何谓校园内的“断流”现象?即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你我“不通”的现象。给我最深的印象是:
这一学年我负责三个初中毕业班的化学课,除了备课、上课、作业处理外,感觉就再没有什么空余时间了。因为每到中午、下午或晚上放学后,学生都会蜂拥而至,质疑不同的化学问题,甚至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开始看到这种情景,我很欣慰,说明同学们好学上进,所以我乐意解答。中午我会快速地吃过午饭在办公室静候他们的到来,或者等到解答完问题再去吃饭也是常事。但是后来我渐渐地发现,一批批的同学来到办公室前后问的问题有许多是相似的,甚至也有一些是一模一样的,我当时就感到纳闷,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能相互帮助解答呢?是不是需要我启发一下?我就试图让已经听我讲解过的同学帮助解答,谁知他们往往委婉地拒绝,总说我还没有完全懂呢,还是你讲吧,我还想再听一遍;同时需要解答的同学也不乐意让同学帮助,他们只信
二、追根溯源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间的这种“断流”现象的日趋严重?我作了多方面的了解:
学生家长的愿望: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学习压力又这么大,所以我们从来不要孩子做什么家务事,只要搞好他(她)自己的学习,将来能够顺利升学就行了,我们不能耽误孩子的前途。
老师如是说:现在的考试竞争如此惨烈,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吧。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等生,更应该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尽量不要他们干一些琐碎的班务工作,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升学率上去了才是硬道理。
于是学生认为: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替别人讲解题目是浪费我的时间。还有,有了疑问或是新题目,问老师才是最保险的,其他同学如果故意给我讲错,有意误导我或者推脱不会,然后私下自己去研究怎么办?
可见,现象的产生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考试制度
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其对学生和教师所产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今年高考中的在总分的基础上还得按等级录取的制度,使得考生的所有学科都不能有偏颇,且必须要争得前多少名才能保证有资格填报一些学校,同学之间不竞争怎么办?
2.家长和教师的愿望
现在独生子女承担了家长的所有希望与梦想,承载着学校的升学指标和教师的殷切期望。家长为何择校?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学校、教师也要能够对得起家长的择校愿望,因此,这最后的“宝”全部押在了学生的升学率上了。
3.学生本身的理解
升学指标有限,必须得竞争。智力竞争、时间竞争、学习方法竞争,甚至不择手段的竞争……所以如果再承担一些学习以外的事在学生看来是得不偿失的,自己的前途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这样继续下去就会真的有前途了么?我们且来看看“断流”带来的危害。
三、“断流”现象造成的危害
1.无形中阻断了各种资源的共享
一个群体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享受着来自他人或这个群体共同产生的各种资源,有智力资源、知识资源、情感资源等。如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在不同的学科中占有智力优势,这种优势能够给别人以心灵的启迪,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使别人受益匪浅。别人受之启发后产生的感悟或许对你又是一种启发,大家互相启发,相辅相成,就会使得整个群体的水平不断提高。再如,某个同学拥有一本好书或一条新颖的题目,如果仅是你一人拥有,你只有一本或一条,而大家相互交流后,别人的也成了你的,你可能就会拥有无数本或无数条,这就是知识资源的共享。情感资源的共享更是如此,它是群体共同奋斗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积极向上的动力,这种动力使得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激情亢奋,跃跃欲试,能激发出你的所有潜能,试想一下,这样唾手可得的资源共享你能无动于衷吗?但是,可怕的“断流”现象,恰恰阻断了这些美好的资源,而使得原本可以生龙活虎的群体变得一潭死水,极大地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群体的共同提高。
2.会导致学生性格孤僻、冷漠、自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前途吗?我们还是来看看现在的高校到底希望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这是今年三月份,我一个以前教过的学生参加复旦大学提前招生时,与面试教授的一段对话:
教授:谈谈对你最重要的人吧。
学生:我想说的是我的朋友,我身边的人。因为我是一个全国生,高中时父母都不在身边,所以同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以前我觉得大家都是竞争对手,高考中是需要互相淘汰的,但后来才觉得,大家是同伴,为着同样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感觉非常好。
教授:如果你失败,对于谁的影响最大?谁最难受?
学生:我觉得是学校
教授:这么说你会坚持报复旦了?
学生:是的。复旦是我从小到大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是我的梦,既然是梦想怎么可以轻易放弃?
这段简短的对话,教授付之频频点头。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高校希望招收到一批品学兼优、执著上进、心态平和、知恩图报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乐于交往、不会封闭自己、学识来源广泛、博学多才。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善于与周边的同学结为朋友,形成一种团队,这样的团队无论是在自身的发展或是群体的提升中更具有优势。根据“木桶定理”,一只木桶它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由它最短的一跟木板所定。这样的团队在不断自我完善的更新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家共同提升,日久之下量变逐渐质变,对每个人所带来的良性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这样的人才容易学有所成。
再看看,现在从中国到世界,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是需要一种不仅自身技术过硬,更要具备能够与他人精诚合作、甘于奉献的人。试想,在知识信息突飞猛进迅猛发展的今天,光有自身的过硬本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代社会特别注重团队协作作战意识的培养。一个科技成果的发明,一项尖端技术的问世的背后,总会站立着一个或多个强有力的精英团队,而团队中每个人的协作意识必须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如上所说,这样的教育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则不言而喻了。
3.导致了教师精力的无谓的牵制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的太多精力都耗在了反复回答学生的某几个问题上,那么他便无法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研究更深层次的教育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深刻性、拓展性、创造性受到抑制。说实话,开始我曾被学生牵制了好一阵。大批的学生陆续来到我面前,带着渴求的眼光,嘴里念叨着:“老师,帮我讲一讲这题怎么解吧”,“我还没懂,您能再讲一遍吗?”……我无法拒绝他们的信任,我反复讲解着同一道题,殊不知,就在我的一遍遍的讲解中渐渐的耗去了学生之间本可以倾心交流的时间,就在我一次次的“好心”中而使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在不断地下降……当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就在想,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这样的不断的“迁就”不是更加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延续了么?
四、试图扭转
目前的状况,尤其是存在于尖子生群体中的这种“断流”现状,令人不容乐观。尽管它的孳生土壤有方方面面,但我试图从我力所能及的方面去扭转这种局面。
1.通过事实来说明群体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展示一些群体作战的图片来感染学生。如我国“神五”、“神六”升空的那一瞬间,基地的全体工作人员的那种高度的合作和升空成功后,基地控制室里群体欢腾的景象。再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灾区人民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重建,无不体现着我们的子弟兵,我们的志愿者,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分子的努力。我和学生们说,你们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你们主动捐款,你们心系灾区,这说明你们的心是火热的,你们都有着帮助别人的良好愿望。我们在学习上也同样应该抱着这么一颗火热的心去帮助弱势同学,同时自己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么?学生被大量的事实所感染而频频点头。
2.改变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流欲
学生仍然蜂拥而至,尤其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后,来问问题的学生更是络绎不绝。然而我不再是多遍播放“留声机”了,而是采取:
(1)当面讲解,消除学生的信任危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即在我解答一遍后,当再有学生问同样问题时,我就请已经听我讲了一遍的学生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开始学生很忸怩,听者也不愿意,生怕讲错了产生误导,我就让“小老师”当着我的面给其他同学讲解。这样一来,讲者有了底气,听者也消除了信任危机。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已经开始争先恐后地充当 “小老师”了,而且更多的时候无需我在旁边“把关”了,他们普遍反映,以前老师讲过的题目老是会忘记,现在自己反复为同学解答,既教会了别人,更深刻了自己的理解,再也不容易忘记了。以前一批学生来问问题,只能是少数几个学生听我讲,还有一批同学在等着。现在的情形完全不同了,所有来的同学都有事情可做,或质疑或答疑,不亦乐乎。
(2)讲解留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意提供学生之间的交流切磋机会
如果教师总是讲解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那学生就没有“可乘之机”了,久而久之,学生那种捕捉好奇的天性也就泯灭了。所以我在讲解题目时经常有意地“戛然而止”,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下面应该怎么做?这下如同往热油锅里加了一瓢水,可炸开锅了,学生交流讨论的激情一浪高似一浪。这时的我,会以一副欣赏的神态看着听着他们的讨论,并不时地点拨一下或“挑逗”起下一轮的“争辩”。真理越辩越明,一般来说,学生们最后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报告给我。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们的劲头也上来了,再往后,学生来我这里更多的不是问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希望我再为他们“点把火煽点情”。尽管经常整个办公室都要被他们吵得抬了起来,但我还是希望他们常来“找事”。
(3)结对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喜欢来质疑或参加交流讨论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仅有极少数同学由于不好意思或不习惯,还游离于群体之外。为了将他们也带动起来,我将学生按座位或自由组合编排成结对互助小组。谁知这么一结对,弱势生的“优势”得到了凸显,尽管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探究实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往往是一流的,反过来一些优等生不得不佩服他们,也使他们的自信大大提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都能为这“活水”长流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